業界資訊
為落實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和政府工作報告相關內容,加快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工業和信息化部起草了《關于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擬以規范性文件發布。現對該文件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的截止日期為5月10日。全文如下:
關于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征求意見稿)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加強制造業質量品牌建設是提高供給質量、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是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的堅實基礎。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加快提高制造業產品和服務質量水平,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特提出以下意見。
一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以企業為主體,引導企業恪守質量第一、信譽至上的理念,推動企業落實質量主體責任,嚴守質量底線,提高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質量管理水平。增強質量品牌提升內生動力,加大對質量品牌建設的支持力度,提高質量創新能力和品牌培育能力。優化質量發展環境,提升質量品牌服務供給水平,推動提質增效,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支撐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質量第一與滿足需求相結合。通過政策引導、市場競爭、質量治理和宣傳引導,推動行業和企業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增強產業競爭力作為提高供給質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引導社會關心質量、崇尚質量,增強人民群眾質量獲得感。
堅持企業主體與營造環境相結合。推動企業落實質量主體責任,嚴守質量底線,追求質量進步,提高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質量管理水平,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優化質量發展環境,加強標準引領,加大人才培養,強化專業支撐,落實質量分級,推動優質優價,促進產品和服務質量水平提高。
堅持質量創新與產業升級相結合。發揮質量品牌密切聯系市場的作用,引導創新要素向關鍵核心技術、中高端產品和服務供給端集聚。結合新技術、新業態發展需求,提升質量創新能力,瞄準產業升級質量瓶頸,推廣新型質量管理方法和工具,解決關鍵質量問題,提高產業質量品牌競爭優勢。
堅持全面推進與分業施策相結合。發揮社會各界合力作用,實施質量提升行動,推動產業質量升級,全面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以促進消費品提質升級、增強裝備制造競爭力、提高原材料供給水平為重點,聚集行業質量品牌突出問題,精準施策、定向發力,促進行業質量品牌突破發展。
二
落實企業質量主體責任
(三)健全質量管理體系
企業應樹立質量第一、信譽至上的經營理念,以滿足顧客需求為核心,建立覆蓋全員、全過程的質量管理體系,持續優化用戶體驗,提高用戶滿意度。企業要制定質量方針,確定崗位質量職責和權限,細化對“人、機、料、法、環、測”等方面的管理要求。企業應實施PDCA(策劃、實施、檢查、處理)管理,提高質量管理績效,確保持續穩定地提供滿足法律法規要求和顧客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四)推動落實質量責任
企業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對質量負首要責任,質量主管人員對質量負直接責任。企業應增加質量安全風險防控意識,執行重大質量事故報告及應急處理制度,履行缺陷產品召回等法定義務,依法承擔質量損害賠償責任。企業要嚴格落實強制性標準,對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質量進行自我聲明,接受社會監督。企業應落實質量責任追溯制度,通過信息化等手段不斷提高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首席質量官制度,實施質量“一票否決”,加強質量文化建設,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五)加強全面質量管理
引導企業創新管理,提質增效,鼓勵企業應用卓越績效、六西格瑪管理、精益生產、可靠性設計等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開展質量風險分析與控制、質量成本管理、質量管理體系升級等活動,提高質量管控能力。推廣質量管理小組、班組管理、質量攻關等群眾性質量活動,持續改進質量管理。企業應對重要供應商加強質量管理,支持骨干企業建立完善第二方質量審核制度,依托供應鏈系統,加強對配套企業的質量、技術、工藝、設備和人員等因素的指導和監督,帶動供應鏈質量升級。
三
增強質量提升動力
(六)加強標準引領
發揮先進標準對產業政策的技術支撐作用,促進行業質量整體提升。健全工業產品及重點消費品質量安全標準,加強認證工作,確保質量安全。優化推薦性標準供給,引領質量梯次化發展。鼓勵社會團體制定滿足多層次市場需求和創新需求的團體標準,推進先進團體標準應用示范。提高上下游產業標準協同性和配套性,推動建立覆蓋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標準群。支持地方開展標準領航產品認定工作,支持行業和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加大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跟蹤、評估和轉化力度,與國際產業中高端對標,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
(七)強化質量創新
推動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質量管理和技術融合,提高企業質量創新能力。鼓勵企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提升產品質量設計能力,加強可靠性設計、質量預測、失效分析、質量虛擬分析等技術開發應用,提高產品可靠性、穩定性和適用性。推進數字雙胞胎技術應用,推廣可靠性仿真、質量波動仿真等模型和方法。支持建立質量信息數據庫,加強質量分析,開發在線檢測、過程控制、質量追溯等質量控制工具,實施技術改造,推動企業建立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基礎的質量管控體系。
(八)筑牢品牌基礎
深入實施“三品”戰略,將“三品”戰略理念融入制造業發展各領域、各層面、全過程。宣貫品牌培育管理體系標準,完善品牌培育成熟度評價機制,推廣品牌培育經驗。引導企業樹立品牌發展戰略,科學開展品牌培育活動,增強品牌培育能力。發揮中介組織作用,為企業提供品牌專業化服務,幫助優秀企業開展商標海外注冊、品牌兼并收購以及品牌國際化推廣等活動。推動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引導集群內企業標準協調、創新協同、業務協作、資源共享,加強區域品牌宣傳推廣,促進企業品牌和區域品牌的良性互動發展。
四
優化質量發展環境
(九)推動優質優價
推動質量分級與產品標準、計量測試、檢測、認證技術有效銜接。在重點行業推進完善產品質量分級分類團體標準制度,建立重點產品質量分級發布機制。鼓勵有條件的行業建立全流程質量能力與產品大數據相結合的動態質量分級評價體系。支持行業協會和專業機構開展質量分級評估,加大宣傳力度,引導科學消費。推動建立質量分級評估市場化采信機制,探索建立產品質量保險機制。加大產業政策和政府采購的引導作用,推動發布政府優質優價采購目錄,培育優質優價的市場環境。
(十)優化市場環境
引導地方和行業制定區域和行業質量提升計劃,加強質量誠信體系建設,配合有關部門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促進市場主體公平競爭。鼓勵行業協會和專業機構開展質量興業、質量標桿、質量對比、品牌培育等活動,營造良好的質量品牌發展環境。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在加強標準引領、推動優質優價、樹立品牌形象、引導資源投入等方面創新工作模式,激發企業質量提升動力。
(十一)夯實服務支撐
發揮國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作用,攻克一批質量共性技術并應用推廣。發揮質量品牌公共服務平臺、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等服務平臺作用,加大面向中小企業的質量品牌服務供給。圍繞制造業重點領域,打造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高水平質量檢測分析能力。支持專業機構加強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能力建設,加快發展研發設計、工業設計、知識產權、電子商務、質量診斷、檢測認證等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
五
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
(十二)促進消費品提質升級
推進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開展重點產品與國外產品質量及性能實物對比,推動產品向安全健康、優質穩定、智能環保方向發展,提振消費信心。制定發布升級和創新消費品指南,推動企業發展個性定制、規模定制、高端定制,優化產品設計,促進消費升級,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三)增強裝備制造競爭力
落實促進裝備制造業質量品牌提升專項行動,著力解決關鍵短板裝備、基礎零部件、工業軟件等卡脖子問題。發展智能制造,提升自動化生產線、數字車間的智能化水平,推行綠色制造,推廣清潔高效生產工藝,降低產品制造能耗、物耗和水耗。推動信息通信設備、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軌道交通裝備、海工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航空裝備、新能源汽車、醫療器械、農機裝備等重點領域產品質量提升。
(十四)提高原材料供給水平
實施原材料工業質量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加快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廣清潔高效生產工藝,實施生態化、智能化改造,出清低質量產能,推動原材料工業邁向先進制造業。加快高端材料創新,提高質量穩定性,促進新材料推廣應用,形成高性能、功能化、差別化的先進基礎材料供給能力,提升產業鏈水平。
六
保障措施
(十五)加強組織落實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共治的原則,建立完善制造業質量品牌評價體系,加強對地方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的指導協調。引導地方和行業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區、本行業促進質量品牌發展的相關配套政策和措施,建立質量品牌獎勵評選表彰制度并進行規范管理,支持重點產業、產品質量提升試點工作。充分發揮企業市場主體作用,推動構建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的長效機制,引導其加大對質量品牌工作的資金、技術和人員投入,提高質量品牌建設的社會認知度和參與度,形成質量品牌良性發展局面。
(十六)加快質量人才培養
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推進質量品牌相關專業學科和課程建設,支持設立質量研究院、品牌研究院,培養高端質量和品牌人才。鼓勵企業開展員工質量素質教育行動,培養質量骨干和技術能手,提高質量管理水平。支持專業機構開展首席質量官、首席品牌官、品牌經理等培訓,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培養領軍人才隊伍。
(十七)加強宣傳引導
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宣傳的總體策劃和系統推進,引導企業從注重成本轉向質量為先,從滿足產品和服務合格轉向追求卓越,從單純追求產品和服務高性能轉向兼顧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消費友好等新需求,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水平。發展工業文化,促進實業精神振興,倡導工匠精神,創新精神,誠信精神,培育優秀的企業家精神。組織開展質量品牌主題宣傳和交流活動、樹立中國制造質量品牌良好形象。
《關于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編制說明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的部署,進一步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優化質量發展環境,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按照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及工業和信息化系統工作會關于制造業質量品牌建設的要求,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編制了《關于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現將相關情況說明如下:
一
編制背景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發展,我國建立起門類較為齊全的制造業體系,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制造業質量水平和品牌影響力仍然滯后于規模的增長,供給體系結構還不適應國際中高端產業競爭需求。要落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質量品牌建設,2017年出臺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中發〔2017〕24號),對新時代質量提升行動進行了全面的戰略部署。當前,我國制造業質量品牌建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短板,針對這些薄弱環節和短板,迫切需要加強政策引導和支持。
上一篇: ISO37001反賄賂管理體系標準